查看原文
其他

(鄂)人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微课精讲+知识点+教案课件汇总 (文末下载)

全册精讲+→ 班班通教学系统 2023-02-12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史地

政治

道德与法治

美术

音乐

科学全部课程 ↓

小学科学(微课+课件+教案+知识点)资料汇总

人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鄂教版)目录


第一单元 食物与消化

1 多种多样的食物

2 食物的营养


3 食物的消化


4 饮食与健康


第二单元 溶解与分离

5 盐和糖的溶解

6 把盐析出来


7 把它们分离


第三单元 家庭用电

8 手电筒的秘密

9 开关

10 电路出了什么故障

11 电与我们


第四单元 我们的呼吸

12 呼吸与空气

13 呼吸器官


14 保护呼吸器官


第五单元 小小建筑师

15 建筑中的材料

16 建筑中的结构

17 设计制作建筑模型


全册教案

教学单元

第一单元  食物与消化

课题

1.多种多样的食物

【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中的食品来源和物质构成。

2.了解食物的重要性,学会积极主动地尝试不同的食物

3.认识食物的重要性,树立珍惜粮食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食物的来源

难点: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

【教学准备】

课件、视频。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通过视频图片导入,让学生看完谈感受。

二、新知讲授

活动一:调查同学们一天中吃了哪些食物

教师:回想一下我们的早餐午餐晚餐都吃了什么?

学生交流:(鸡蛋,稀饭,馒头,鱼,西红柿,苹果)。

教师:那我们吃得比较多的食物是什么?

学生交流:(举例说明每天吃得最多的一类食品。)

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本封面的食物金字塔,了解人体所需食物的构成)

学生交流: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我们人体所需的各类食物有着大致的分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身体的发育平衡,为什么有些食物要多吃,有些食物要少吃呢?

学生交流: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从食物的构成方向解答)

活动二:食物到餐桌的过程

教师:你们知食物是哪里来的吗?看看米饭,牛肉,炒白菜是怎么来到餐桌上的。

学生交流:学生观察教材,回答问题。

1米饭来源于水稻

2牛肉来源于牛

3炒白菜来源于地里的白菜

教师:食物对我们生长发育来说是很重要的。说说自己平时吃到的食物是哪里来的?最喜欢吃的食物是什么?

学生交流:小组讨论,小组代表汇总回答。

一起朗诵古诗《悯农》,教师教小朋友学唱歌曲《悯农》。放歌曲录音,启发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歌词加上相应的动作,然后大家一起边唱边表演。

观看饥饿儿童的图片,激发幼儿同情饥饿儿童的情感。进一步理解节约粮食的重要意义。

【作业设计】

课后资料收集并整理

【板书设计】

1.多种多样的食物

一天中吃了哪些食物

食物的来源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教学单元

第一单元  食物与消化

课题

2.食物的营养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食物的营养成分主要有蛋白质、脂肪、淀粉、盐类、维生素和水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检验食物的营养成分

3对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中,感受各种营养与支撑人体生命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关注健康、关爱生命和继续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难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教学准备】

滴管、碘酒、花生、土豆课件视频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平常你们吃些什么?为什么我们每天都要吃各种各样的食物呢?这是因为食物中含有人体需要的营养,那么人体需要哪些营养,它们主要含在哪些食物中?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二、新课探究

活动一:借助食物标签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

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食品标签,给学生分组让学生观察标签上的营养成分,老师做指导让学生分析记录

让学生观察时,学生会注意到标签上还有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所以教师应指出买东西时要注意看生产日期,不要买过期的食品。(这些内容教师只做简单提醒即可)

活动二:学习检验脂肪的方法

师:通过刚才我们观察标签了解到食物的营养成分有蛋白质、淀粉、脂肪、水、盐类、维生素等。这些营养成分如水、盐我们可以看出来或尝出来而脂肪、淀粉、蛋白质我们既看不出来,又尝不出来,那我们怎么知道食物中有这些物质呢?下面我们来学习检验脂肪的方法。

教师给每个小组发2粒花生,让学生把花生放在白纸上用力擦一擦或压一压,观察白纸上有没有留下油迹,如果有证明这种食物中含有脂肪。

教师总结出:把含有脂肪较多的食物在纸上擦一擦或压一压纸上会留下油迹,不容易干。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较多的脂肪。肥肉、芝麻、瓜子、花生油等含脂肪较多。

活动二:学习检验淀粉的方法

刚才我们学习了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的方法,下面我们来学习如何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教师给每个小组发2块土豆,教师给学生说明操作步骤

用滴管在食物上滴一滴或几滴碘酒,滴碘酒时要注意滴管要离开食物一段距离,观察土豆是否会变色。如果土豆变成蓝色说明土豆中含有淀粉。

教师总结:淀粉遇碘酒可以变成蓝色,这是淀粉特有的一种性质,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萝卜、苹果、红薯、玉米等食物中含有淀粉较多。

淀粉和脂肪是我们身体所需要的营养,能给我们人体提供能量,身体内缺乏这两种营养,各个器官活动能力都会减弱。

【作业设计】

课后资料收集并整理

【板书设计】

板书:食物的营养

蛋白质、脂肪、淀粉

水、盐类

维生素A、D等

脂肪——擦或压  肥肉、芝麻

淀粉——滴碘酒  土豆、红薯


【课堂小结】




食物的消化


【教学目标】

1.知道人体的消化器官以及食物在人体内的主要消化过程。

2.回顾进食过程并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消化器官及其作用。

【教学重难点】

了解食物在人体的消化过程及消化器官的功能

【教学过程】

(一)新知引入

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入身体里后,只有消化了才能被身体吸收利用,你知道食物是怎样被消化的吗?我们吃的食物到身体内的什么地方去了?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食物的消化”。

(二)探究人体的消化器官

(1)问:你知道消化器官分布在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吗?我们用吞咽食物来体验并推测消化器官的消化过程。

学生吞咽馒头,慢慢感受并用手摸颈部等部位,体验食物在身体的运动过程,吃进去的食物到哪里去了,注意要细嚼慢咽。食物从口腔进入体内后,还有经过哪些消化器官?画一画。

(2)相互交流吞咽食物时的感受。

(三)认识消化器官及食物在人体内的“旅行程。

(1)出示消化器官图的课件。

(2)说一说,人的消化器官有那些?并在自己的身体中指出来,看看它们是什么样?看一看食物进入体内后的“旅行路线

(3)小结:人的消化器官有口腔、食道、胃、肝小肠、大肠等。口腔在人的头部,内有牙齿,舌等。食道是一根管子,位于胸腔里面,是口腔到达胃的通道。胃在腹腔的上部,进入体内的食物首先到达这里。肝主要是根据人体的需要,重新合成有的物质供人体使用。小肠在腹腔的下部,连着胃与大肠,大约5—6米长,弯弯曲曲的。大肠比较粗,下端与肛门连接,肛门是粪便的出口。

(四)描述并且填写消化器官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来表述

(五)了解消化器官的功能

口腔——嚼碎食物、搅拌食物

食道——输送食物的管道

——主要作用储存食物、消化食物

肝脏——合成有的物质

小肠——消化食物、吸收营养

大肠——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教学单元

第一单元  食物与消化

课题

4.饮食与健康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饮食与健康的密切关系,关注自身和他人的饮食健康。

2.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了解不良饮食习惯对身体的伤害,掌握纠正不良饮食习惯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科学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一日三餐。

3.通过搜集信息,小组合作等活动培养学生善于表达、运用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意识到爱惜自己、珍惜生命。

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资源】

学生:一天的饮食记录。

教师:食物营养成分表,食物分类表,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你今天早晨吃饭了吗?吃的什么饭?(学生举例)同学们的早餐很丰富,吃了这么多不同种类的食物。我们每天都要吃很多食物,它与我们的关系十分密切,今天我们就来探讨饮食与健康的问题。

二、新课探究

活动一:了解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课前请同学们搜集了关于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你们从中一定学到了很多知识。

问:那么你知道食物的营养成分主要有哪些?(学生回答,教师课件出示:食物的营养成分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无机盐、维生素和水等)是的食物中含有很多营养成分,主要有这六大类营养成分。

问:有没有一种食物包含所有的营养成分?(答案是肯定的没有)各种营养成分分布在不同的食物中,所以我们各种食物都要吃。出示各种食物图片

预设1.某种食品中,主要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例如:牛奶中主要含有什么营养成分。或者什么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脂肪?我们把食物根据它所含的营养成分分类。这样就知道吃什么食物能补充什么营养了。

蛋白质:奶类、鱼类、肉类和蛋类、豆类

脂肪:猪油、牛油、羊油、鱼油、奶油;花生、大豆、芝麻

糖和淀粉:米、面、玉米和高粱

维生素:水果、蔬菜

无机盐:乳类、蛋类、豆类食品、肝、海带和紫菜

活动二: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感受营养对人体的作用

预设2.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呢?

1.教师再出示课件:请你再听听这四个可爱的卡通形象给我们介绍吧

我们的头发、皮肤、血液等部分都是由蛋白质组成,有了它我们才能正常地生长发育。

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能为我们提供能量,保证我们有足够的精力学习,有足够的体力进行活动。脂肪还能帮助身体吸收维生素。

不同的维生素有不同的作用,维生素a可以维持正常视力;维生素b2可以保护皮肤健康;维生素c可以增强抵抗力,对毛细血管有粘合功能;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的吸收。

钙、铁、锌、硒、等都是无机盐。我们的骨骼主要由钙和磷组成;血液中的红细胞含有很多铁;锌可以促进生长发育。可别忘了,水也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素。

预设3.营养不良的危害。

1.食物中的营养对我们这么重要,如果人体缺少了某一种营养成分会怎么样呢?你知道吗?(先让学生说说)

教师:严重缺乏某种营养会使我们产生很多疾病我们一起来看一些图片,你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缺维生素A症状:口腔溃疡,经常感冒和感染、皮肤干燥且成鳞状。

缺维生素B2症状:头发干枯或出油、湿疹或皮炎、指甲断裂以及唇部干裂。

缺维生素C症状:经常感冒、出血或牙龈过敏、容易淤血、流鼻血、伤口愈合缓慢以及皮肤上出现红色丘疹。

缺维生素D症状:关节疼痛或僵硬、背部疼痛、蛀牙、肌肉痉挛以及头发脱落。

缺钙症状:肌肉痉挛或颤搐、失眠或神经过敏、关节疼痛或关节炎、蛀牙以及高血压。

缺铁症状:贫血、面色苍白。

缺锌症状:手指甲上白色斑点、皮肤油脂分泌过多。

缺蛋白质症状:体重减轻,对传染病抵抗力差,病后恢复迟缓,头发枯黄;小儿发育迟缓,特别瘦小。

缺脂肪症状:容易患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症,皮炎,婴儿缺乏脂肪会出现湿疹或皮炎等。

缺糖类症状:容易疲劳,体重减轻,生育发展迟缓等。

缺食物纤维症状:容易出现便秘及结肠癌。

缺水分症状:皮肤粗糙,口干舌燥,皮肤起皱等。

预设4.营养过剩的危害

刚才我们看到了人体缺乏营养的症状,既然缺少营养会有那么大的危害,那我们怎么办?(学生:补充营养)缺什么补什么,越多越好吗?(不行,为什么?)营养过剩同样会危害健康。比如(学生发表观点后出示图片和资料)

蛋白质过量就会加重肾脏的负担,反而不利于人体的健康。过多的蛋白质不能及时地被肠中酶的作用分解、吸收,结果被存在于肠中的细菌分解,产生出臭味和一定毒性的胺类、硫化物及二氧化碳等。它们被吸收到人体中,对人体也是不利的。

脂肪贮存得过多,人就发胖了。热能摄入量增加,营养过剩,就造成心血管疾病、癌症、肾衰竭、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

看来不论是营养不良还是营养过剩都会危害我们的健康。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吃适量,均衡饮食)

2.反思造成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的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意识到挑食和偏食的危害,尤其是正处于长身体中的小学生们,均衡饮食、均衡营养是多么重要!

活动三: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1.健康饮食金字塔

这么多食物,我们每种食物每天吃多少合适呢?

营养专家设计了健康饮食金字塔(出示图片)说说你看懂了什么?教师进一步解释,一天中各种食物所占的比例是不同的。

2.你一天的营养分量

作为一名四年级的小学生,你一天各种食物吃多少才能满足你需要的营养呢?(出示一天的营养分量表)

3.看看自己一天的饮食记录,对比一下你的营养够不够。(少于标准值说明营养不够,多于标准值说明营养过剩)选择学生中有典型体形的同学,说饮食习惯。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4.一日三餐怎样分配比较合理?各种食物应该怎么搭配?(早吃好30%,午吃饱40%,晚吃少20%,注意荤素搭配,粗细搭配)请你来做小营养师,重新设计你一天的饮食表。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与家人探讨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制作一份均衡营养的食谱。

【作业设计】

一生的作业:均衡饮食,健康常在!

【板书设计】

4.饮食与健康

食物的营养成分

营养平衡膳食宝塔

缺乏营养的危害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教学单元

第二单元  溶解与分离

课题

5.盐和糖的溶解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对物质溶解和不溶解现象的观察、描述、解释的过程和对液体混合物进行过滤操作的活动过程。

2.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逐步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3.在活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逐步发展科学探究的乐趣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观察现象的描述和概括。

难点:对不同物质的溶解和不溶解的观察比较。

【教学准备】

食盐、糖、搅拌棒、量筒、烧杯、自来水、抹布。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品尝饮料,复习引入。

出示一杯糖水和盐水,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饮料,尝一尝。

师问:糖水和盐水是哪些物质的混合物?你们看见水中的糖和盐了吗?今天我们研究盐和糖的溶解。

二、新知讲授

150毫升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1)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研究这个问题,出示研究的问题。(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

2)分组讨论:怎样来研究?

3)师:关于这个问题,研究起来,你们觉得有没有困难?

4)学生回答。(如果学生认为没有困难,教师提示如何来确定一杯水的多少?)师生共同讨论决定,今天暂时研究50毫升的一杯水。

5)师:那么我们又如何来确定溶解多少盐中的多少呢?有没有统一的标准呢?

6)师生共同讨论决定为以平匙来计算。

7)那么,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要不要改一下,如何改?

8)研究问题改成:50亳升的水能溶解多少平匙的盐?

2食盐在水里能无限溶解吗?

1)师问:把一小匙食盐放入50毫升的水中搅拌几下,盐溶解了,再加一小匙食盐,搅拌几下,盐又溶解了,再加盐,再搅拌……不断地加盐,盐能不断地溶解吗?

2)学生讨论,回答。(不能无限溶解)

3按照溶解食盐的方法,探究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勺白糖。

4探究颗粒大小、温度、搅拌是否影响糖溶解的快与慢

(1)交流对比实验的条件

师:颗粒大小、温度、搅拌是否能够影响溶解的速度呢?接下来我们通过对比实验一起研究。那么它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是什么呢?请各小组来交流设计这三个实验的方案。(小组交流完成实验方案)

(2)提醒实验应注意的事项

(3)取出器材,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分享小组的实验结果。

【作业设计】

完成实验报告

【板书设计】

5.盐和糖的溶解

(1)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盐?

(2)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白糖?

(3)影响方糖溶解的因素:颗粒大小、温度、搅拌

【课堂小结】





把盐析出来

【教学目标】

1.知道食盐溶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过程,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出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这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活中。

2.能运用三脚架、烧杯、石棉网、酒精灯、蒸发皿等工具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经历观察比较、描述溶解前后盐类特征的过程。

3.知道人类食用的食盐是通过海水晒盐制得的,食盐的来源多种多样,可分为海盐、池盐、岩盐三大类。

4.激发学生课外探究其他分离方法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分离盐和水的方法。

难点通过实验探索食盐与水是如何分离的

【教学准备】

1份食盐、1个小勺、一个烧杯、1根玻璃棒、一杯清水、一块石棉网、一个酒精灯、一个三脚架、一盒火柴、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展示】展示图片,聚焦问题。

【提问】海水里有很多盐,人们是怎么用海水制盐的?

【讲述】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新知讲解】

知识点一:怎么把水的食盐找回来

【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食盐溶解在一定量水里的量是一定的,那么有谁知道溶解在水里的食盐还能找回来吗?

【讲述】通过阅读教材我们知道,一种方法是把食盐水放在太阳下面晒,水晒干了,盐就会出来了。但是时间会比较漫长。另一种方法是把食盐水放在火上烤,把水分烤干!

【过渡】那么具体操作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观看实验,然后自己动手进行实验。

【展示】播放【教学实验】食盐会随着水分一起蒸发吗?

插入【教学实验】食盐会随着水分一起蒸发吗?

【讲述】通过实验我们了解到这个实验所需的实验器材是:蒸发皿、火柴、三脚架、酒精灯、搅拌棒。

【实验】实验步骤:

①向50毫升加入一勺食盐,充分溶解后,再加入第二勺,直至杯底有少量食盐为止。

将盐水溶液倒入蒸发皿,放在三脚架上加热。

边加热,边搅拌。当有白色颗粒出现时,熄灭火焰,用余温将白色颗粒慢慢烘干。

④收集蒸发皿中的白色颗粒。

【提示】加热时,要带护目镜,以防伤害眼睛。等看到有白色晶体时,要用玻璃棒慢慢的搅拌。搅拌时,身体不要凑的太近,以防止蒸发皿中的固体溅出来烫伤皮肤。

【组织活动】请同学们按照步骤进行实验。

【学生活动】学生按照步骤进行探究。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实验说一说我们是如何进行操作的?

【总结】对,回答的很好,我们首先将食盐制成浓的食盐水,然后利用酒精灯加热蒸发皿蒸发掉水分析出食盐。

【提问】请同学们接着思考:水在分离的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我们采用的什么方法将水和食盐分离的?

【总结】水起了溶解的作用。利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知识点二:生活中的食盐从哪里来

【过渡】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了解了从食盐水中提取食盐的方法,我们平时吃的食盐就是利用这个原理提取的。人们利用风吹日晒的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粗盐,然后再经过处理加工得到精盐。

【讲述】食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食盐的来源多种多样,可分为海盐、池盐、岩盐三大类。

【提问】那么这三种盐类是根据什么标准划分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寻找答案。

【讲述】海盐是海滨地区以海水灌注盐田,然后蒸发而成。我国海盐主要产区集中在河北、天津、山东、辽宁等地。

池盐是由内陆的咸水湖湖水蒸发而成的。我国池盐主要产地有青海、新疆、西藏、宁夏和山西等地。

岩盐是由海水沉积物被地壳变动埋藏在地下形成的。我国岩盐多产于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地。

【作业布置】自制食盐晶体。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什么是混合物,常见的混合物有哪些,了解混合物常见的分离方法。在科学实验中,探索食盐和水如何进行分离,得出实验结论是食盐溶解于水的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大大激发了我们课外探究混合物分离方法的兴趣。

【板书设计】

6 把盐析出来


析出食盐

溶解        加热         结晶析出

从海水中提取食盐

原理利用风吹日晒的方法蒸发掉水分


7《把它们分离》教案

 指导思想:让学生在探究体验中成长

  《新课标》中倡导:“探究式学习”、“突出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在探究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用科学改善生活的科学素养。三年级学生喜欢做实验,因此本课为学生准备有结构的材料与工具,让学生亲历分离混合物的探究过程中提升学生应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

  理论依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儿童来说,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学生常常依靠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而他们所能认识和理解的也往往局限于他们自己可以动手操作的具体事物。鼓励儿童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是打造高效科学课堂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从学生对身边的芝麻、黄豆等物体已有认知开始,首先创设学生熟悉的挑战情境,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物体的特征选择合理的方法分离芝麻和黄豆混合物。接着出示沙、盐、铁屑混合物,聚焦主题,探究分离方案。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中完善分离混合物的方案。使学生养成动手之前先动脑规划的科学思维习惯。紧接着运用方案,实验收集事实证据。在交流分享中验证想法是否正确可行。在孩子们相互启发、证据互补中形成共识:根据物体不同性质,运用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等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是可行的正确方法。最后联系生活,及时将课堂所学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引向课外,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分离混合物等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

  《把它们分离》在《课标》中属于物质科学领域。它属于实验操作性课程。

  1、概念:物质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2、学习内容:1.4利用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把混合在一起的物体分离。

  3、学习目标: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将两种混合在一起的物体分离开来。如分离沙、盐、铁屑等。

  本课所属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湖北教育出版社《科学》三年级上册,所在单元为第二单元《溶解与分离》。这个单元是教材中的物质科学领域单元。它是在二年级溶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进阶认识一定量的水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或白糖,掌握加快溶解的方法,知道能用溶解、过滤、蒸发等方法将混合物分离开。

  《把它们分离》是这个单元的结束课。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一定量的水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学会利用加热蒸发的方法使食盐从盐水中析出。本课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个实际遇到的问题:如果食盐中含有沙子、铁屑等杂质,我们如何将它们分离开呢?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学到如何根据物体的性质选择合理的分离方法。

  二、学生情况

  1、科学概念: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与游戏活动中随处可见混合物和分离混合物的现象,却忽视研究它们。学生以前已经知道了物体在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性质以及物质溶解等方面的前概念。如下表所示。这为本节课打下了基础。三年级的学生,对实验特别感兴趣。但大多数学生对分离混合物的方法需要依据物体材料的特点和性能的认识是孤立、零散、模糊的。尤其对溶解在水中的物质能否用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的认识是陌生的。

  2、科学探究:

  学生已经掌握了溶解和蒸发结晶的实验操作技能,但对过滤的实验操作不熟悉,对滤纸的微观结构不清楚,不理解滤纸为什么能过滤溶液,需要利用视频辅助学生掌握过滤的实验操作技能。

  学生喜欢观察讨论,动手做实验,但缺少深度观察与分析。利用任务单引领学生边操作、边观察记录、边分析思考。

  3、科学态度:

  三年级学生对动手实验积极性高,也能够安静下来专心实验,但是学生的收集整理事实证据意识不强,实验完后整理器材习惯有待持久训练;实验中的防烫伤等安全也要警钟长鸣!

  科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科学源于生活。学习科学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生活。然而学生常常忽视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缺少用科学的体验。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现有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的各种实验器材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学会分离混合物的操作方法并能利用其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一)以学情为起点,引导学生在动手动脑中体验用科学的乐趣。

  首先创设学生熟悉的挑战情境——鱼缸里有许多大小不同的鱼苗,怎样将鱼缸里的大鱼苗分养到大的鱼缸中?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汇报自己的猜想与方案,谁的方案好?必须用实验来验证,通过现场操作,发现用网孔大的筛子分离得快,小鱼苗从筛网孔漏出,大鱼苗会留在筛网里。这样成功的分离大小鱼苗的例子,使学生初步建构科学的思维方法:要分离混合物必须根据物体的特征选择合理的分离方法才能解决问题。为下一环节的探究活动作出有力的铺垫。

  (二)以实验观察为主线,推进学生思维不断的深入发展

  1、教师先出示黄豆、铁屑、沙子和盐的混合物,提出问题:如果食盐中含有黄豆、沙子,铁屑等杂质,我们如何将它们分离开呢?请同学们围绕以下问题边观察边讨论分离方法。

  (1)盘子里面是黄豆、铁屑、沙子和盐的混合物,你知道哪是黄豆、铁屑、哪是沙子、哪是盐吗?

  (2) 黄豆、 铁屑、沙子和盐它们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特点?用什么方法分离最好?

  (3)先分离谁最好?

  2、学生分组讨论

  3、交流分享 完善分离方案

  4、实验收集事实,验证分离方案的可行性。这样的情境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在积累感性体验中润物细无声的发展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以任务单为辅线,在做与思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根据三年级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设计了图文并茂式任务单。用这样的形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实验内容还可以提示注意事项,这种有字有图的方式

  比较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使学生能够在阅读任务单的过程中思考怎样进行探究活动,怎样观察记录与分析,从而在做与思的体验中掌握利用任务单的方法,为今后主动探究科学问题夯实了基础。

  四、技术准备:电脑、投影、展台。

  (一)教师准备:

  1.芝麻和黄豆的混合物一份  筛子。干净的细沙一瓶 铁屑一瓶 食盐一包   

  2. 为每小组准备(4人一组):混有沙子和铁屑的食盐、盘子、条形磁铁、烧杯、小勺、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圈)、漏斗、滤纸、酒精灯、石棉网、火柴 、三脚架、蒸发皿、试管刷、 牙签、水槽量杯。任务记录单每人1张。

  3. PPT;滤纸结构图片、过滤与蒸发过程视频;生活中分离混合物的事例视频等

  4.贴在黑板上的评价表(争夺智慧星)、智慧星小奖贴。

  (二)学生准备:抹布、铅笔、盛有温水的保温杯。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科学概念:

  知道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将盐中含有铁屑、沙子等杂质分离出来。

  科学探究:

  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设计简单的分离混合物的实验;

  2、学生能利用磁铁把铁屑从食盐混合物中分离出来,会运用过滤和蒸发的实验器材分离食盐、

  沙子和水的混合物。

  3、经历分离混合物的研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概念进行思维的意识。

  科学态度:

  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愿意倾听和分享信息,养成用实验事实说话的意识。

  学生了解分离物质的方法,在生活中会运用溶解、蒸发和过滤等方法分离一些物质。

  教学重点:学会几种分离混合物的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知道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选择合理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一、关注科学探究体验  发展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科学思维是一般思维在科学课中的具体表现,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是小学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为了突出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精心准备有结构的材料与工具,让学生亲历分离混合物这样一个应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在这个完整的探究活动中包括从提出问题开始到归纳结论、运用科学知识结束的各个环节都注重引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在思维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实践活动。这.样有力的促进了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在做与思中 建构科学概念

  科学概念是科学教育的核心。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以学生原有的前科学概念为基础。科学概念的建构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教学中,首先在了解学生前概念的基础上,再设计出层层深入的操作体验活动:从“分离黄豆和芝麻的混合物”到“分离铁屑”、“分离沙子和盐”,再到“蒸发盐水得到盐”,让学生在边操边思考的探究实践中,帮助他们一步步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根据物体不同性质,运用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等分离方法可以将混合物分离出来。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科学概念把已有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及时联系生活实际,将课堂所学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引向课外,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分离混合物等科学现象的体验和理解,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三、利用多媒体资源,突破教学重难点

  过滤是本课的核心环节,使用滤纸、漏斗、玻璃棒、烧杯等过滤器材是第一次,尤其对滤纸怎么使用,为什么食盐溶液能穿透滤纸,而沙子不能通过?此时呈现滤纸微观立体画面,播放过滤操作指导视频,让教师的讲解更生动,使学生对分离混合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轻易的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四、思维导图式的板书设计 

  教学板书的合理设计,能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科学概念。将学生已有的认知和新的认知进行比较,既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加工,又有利于学生新概念的重建和类化,清晰明了,从而降低了教学的难度,为学生思维的加工提供支持。


第7课《把它们分离》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指导思想:让学生在探究体验中成长

  《新课标》中倡导:“探究式学习”、“突出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在探究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用科学改善生活的科学素养。三年级学生喜欢做实验,因此本课为学生准备有结构的材料与工具,让学生亲历分离混合物的探究过程中提升学生应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

  理论依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儿童来说,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学生常常依靠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而他们所能认识和理解的也往往局限于他们自己可以动手操作的具体事物。鼓励儿童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是打造高效科学课堂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教学中,我从学生对身边的芝麻、黄豆等物体已有认知开始,首先创设学生熟悉的挑战情境,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根据物体的特征选择合理的方法分离芝麻和黄豆混合物。接着出示沙、盐、铁屑混合物,聚焦主题,探究分离方案。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中完善分离混合物的方案。使学生养成动手之前先动脑规划的科学思维习惯。紧接着运用方案,实验收集事实证据。在交流分享中验证想法是否正确可行。在孩子们相互启发、证据互补中形成共识:根据物体不同性质,运用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等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是可行的正确方法。最后联系生活,及时将课堂所学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引向课外,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分离混合物等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

  《把它们分离》在《课标》中属于物质科学领域。它属于实验操作性课程。

  1、概念:物质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2、学习内容:1.4利用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把混合在一起的物体分离。

  3、学习目标: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将两种混合在一起的物体分离开来。如分离沙、盐、铁屑等。

  本课所属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和湖北教育出版社《科学》三年级上册,所在单元为第二单元《溶解与分离》。这个单元是教材中的物质科学领域单元。它是在二年级溶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进阶认识一定量的水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或白糖,掌握加快溶解的方法,知道能用溶解、过滤、蒸发等方法将混合物分离开。

  《把它们分离》是这个单元的结束课。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一定量的水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学会利用加热蒸发的方法使食盐从盐水中析出。本课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个实际遇到的问题:如果食盐中含有沙子、铁屑等杂质,我们如何将它们分离开呢?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学到如何根据物体的性质选择合理的分离方法。

  二、学生情况

  1、科学概念: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与游戏活动中随处可见混合物和分离混合物的现象,却忽视研究它们。学生以前已经知道了物体在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性质以及物质溶解等方面的前概念。如下表所示。这为本节课打下了基础。三年级的学生,对实验特别感兴趣。但大多数学生对分离混合物的方法需要依据物体材料的特点和性能的认识是孤立、零散、模糊的。尤其对溶解在水中的物质能否用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的认识是陌生的。

  2、科学探究:

  学生已经掌握了溶解和蒸发结晶的实验操作技能,但对过滤的实验操作不熟悉,对滤纸的微观结构不清楚,不理解滤纸为什么能过滤溶液,需要利用视频辅助学生掌握过滤的实验操作技能。

  学生喜欢观察讨论,动手做实验,但缺少深度观察与分析。利用任务单引领学生边操作、边观察记录、边分析思考。

  3、科学态度:

  三年级学生对动手实验积极性高,也能够安静下来专心实验,但是学生的收集整理事实证据意识不强,实验完后整理器材习惯有待持久训练;实验中的防烫伤等安全也要警钟长鸣!

  科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科学源于生活。学习科学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生活。然而学生常常忽视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缺少用科学的体验。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现有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现有的各种实验器材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活动中学会分离混合物的操作方法并能利用其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一)以学情为起点,引导学生在动手动脑中体验用科学的乐趣。

  首先创设学生熟悉的挑战情境——鱼缸里有许多大小不同的鱼苗,怎样将鱼缸里的大鱼苗分养到大的鱼缸中?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汇报自己的猜想与方案,谁的方案好?必须用实验来验证,通过现场操作,发现用网孔大的筛子分离得快,小鱼苗从筛网孔漏出,大鱼苗会留在筛网里。这样成功的分离大小鱼苗的例子,使学生初步建构科学的思维方法:要分离混合物必须根据物体的特征选择合理的分离方法才能解决问题。为下一环节的探究活动作出有力的铺垫。

  (二)以实验观察为主线,推进学生思维不断的深入发展

  1、教师先出示黄豆、铁屑、沙子和盐的混合物,提出问题:如果食盐中含有黄豆、沙子,铁屑等杂质,我们如何将它们分离开呢?请同学们围绕以下问题边观察边讨论分离方法。

  (1)盘子里面是黄豆、铁屑、沙子和盐的混合物,你知道哪是黄豆、铁屑、哪是沙子、哪是盐吗?

  (2) 黄豆、 铁屑、沙子和盐它们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特点?用什么方法分离最好?

  (3)先分离谁最好?

  2、学生分组讨论

  3、交流分享 完善分离方案

  4、实验收集事实,验证分离方案的可行性。这样的情境让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在积累感性体验中润物细无声的发展了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以任务单为辅线,在做与思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根据三年级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设计了图文并茂式任务单。用这样的形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实验内容还可以提示注意事项,这种有字有图的方式

  比较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使学生能够在阅读任务单的过程中思考怎样进行探究活动,怎样观察记录与分析,从而在做与思的体验中掌握利用任务单的方法,为今后主动探究科学问题夯实了基础。

  四、技术准备:电脑、投影、展台。

  (一)教师准备:

  1.芝麻和黄豆的混合物一份  筛子。干净的细沙一瓶 铁屑一瓶 食盐一包   

  2. 为每小组准备(4人一组):混有沙子和铁屑的食盐、盘子、条形磁铁、烧杯、小勺、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圈)、漏斗、滤纸、酒精灯、石棉网、火柴 、三脚架、蒸发皿、试管刷、 牙签、水槽量杯。任务记录单每人1张。

  3. PPT;滤纸结构图片、过滤与蒸发过程视频;生活中分离混合物的事例视频等

  4.贴在黑板上的评价表(争夺智慧星)、智慧星小奖贴。

  (二)学生准备:抹布、铅笔、盛有温水的保温杯。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科学概念:

  知道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将盐中含有铁屑、沙子等杂质分离出来。

  科学探究:

  1、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设计简单的分离混合物的实验;

  2、学生能利用磁铁把铁屑从食盐混合物中分离出来,会运用过滤和蒸发的实验器材分离食盐、

  沙子和水的混合物。

  3、经历分离混合物的研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概念进行思维的意识。

  科学态度:

  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愿意倾听和分享信息,养成用实验事实说话的意识。

  学生了解分离物质的方法,在生活中会运用溶解、蒸发和过滤等方法分离一些物质。

  教学重点:学会几种分离混合物的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知道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选择合理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一、关注科学探究体验  发展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科学思维是一般思维在科学课中的具体表现,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是小学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为了突出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精心准备有结构的材料与工具,让学生亲历分离混合物这样一个应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在这个完整的探究活动中包括从提出问题开始到归纳结论、运用科学知识结束的各个环节都注重引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在思维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实践活动。这.样有力的促进了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在做与思中 建构科学概念

  科学概念是科学教育的核心。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以学生原有的前科学概念为基础。科学概念的建构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教学中,首先在了解学生前概念的基础上,再设计出层层深入的操作体验活动:从“分离黄豆和芝麻的混合物”到“分离铁屑”、“分离沙子和盐”,再到“蒸发盐水得到盐”,让学生在边操边思考的探究实践中,帮助他们一步步形成正确的科学概念——根据物体不同性质,运用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等分离方法可以将混合物分离出来。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应用科学概念把已有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及时联系生活实际,将课堂所学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引向课外,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分离混合物等科学现象的体验和理解,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三、利用多媒体资源,突破教学重难点

  过滤是本课的核心环节,使用滤纸、漏斗、玻璃棒、烧杯等过滤器材是第一次,尤其对滤纸怎么使用,为什么食盐溶液能穿透滤纸,而沙子不能通过?此时呈现滤纸微观立体画面,播放过滤操作指导视频,让教师的讲解更生动,使学生对分离混合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轻易的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四、思维导图式的板书设计 

  教学板书的合理设计,能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科学概念。将学生已有的认知和新的认知进行比较,既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加工,又有利于学生新概念的重建和类化,清晰明了,从而降低了教学的难度,为学生思维的加工提供支持。


怎么获取配套课件教案习题试卷等资料?

按下面方法扫码回复

免费领取方式

识别二维码关注:班班通教学系统

关注后在公众号最下面发送消息406这3个数字

即可领取全套资料

按下面图示到公众号最下面获取

打不开百度网盘链接的地区

可长按扫码直接下载

 ▼电脑端下载网址
http://jazpan.com/box/3391.html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教案习题整套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